网站首页|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欢迎您来到中企廉建与廉洁教育网

河口的"图"与"史":南陲边防的今天与昨天 时间:2022年10月24日 来源:解放军报 点击:305次

河口的美是闻得到的香、尝得到的甜——这是当地果农的宣传语。

深秋的河口,香甜的季节。成熟的菠萝、香蕉……恰似流动的蜜。然而,四连山传来的瑶族民歌却有另一番滋味:“你们来时地里长草,你们走时山上飘甜。满山的甜都在心里,难舍的泪挂在脸上。”

歌是驻地百姓为退伍告别边防的老兵唱的,咏者、闻者眼角皆有泪洇濡。

第一次到边防的新兵们却不同:他们总是双目炯炯、两肩板直。

可以相信,此时楔入他们心间的唯有两个字:坚守。

历史中的军事要地重隘

“左图右史”,古语里常以此来描述那些纵横挟策、满腹经纶者的形象。历史钩沉、岁月留白,无论是尘埃遮蔽下的杀伐决断,还是号角连营中的强弩弯弓,决策者庭堂军帐的案头凭几上,有两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一曰史,即训释历史的典籍,用以“瞻前顾后,援镜自戒”;二曰图,即疏证、表述地理山川的地图。

河口因位于红河、南溪河汇合处而得名。它最早出现在“图”与“史”上,大约是在公元前111年,当时的西汉王朝为它赋予了一个极富意绪和民族特色的地名——进桑关。桑者,桑梓之地、父母之邦也;关者,门户关口,军事之要地重隘也;一个“进”字,则在讲述这片热土上悠久的“纳进”与“门开道放”历史。

大泽涓滴,一个古老的地名,见证着我们先民的襟怀气度和宽广眼界。一条条开辟于秦汉之际、车辚辚马萧萧的陆地驿道,“大船三百、小船千艘”的滔滔水道,虽然几经兴衰,但那些“天竺通道”“马援古道”“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印记,却从来没有沉寂过。有两个词始终是描述河口的主题词——门户、通道。

1895年,河口被辟为开放商埠,这个边境小镇由此得以兴盛,史料上对其首次出现“边地明珠”之誉。在漫长的沧桑岁月里,这颗明珠也曾风尘覆盖、黯然失色。而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壮阔年代,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它再度发出璀璨的光芒,一展风姿成为崭新的“历史现场”。

“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一部边关史话,决非自然形态和地理概念所能描述,也不仅仅是拥有类似海关的“市舶”“榷关”等称谓表达,这方土地上的风云激荡,从来都弥漫着一种凛冽的语境——战争与军事。

近代史上有“民国双雄”之称的蔡锷、黄兴都在河口留下刀光剑影的记载:蔡锷经此躲过暗杀秘密回国参加革命;黄兴则在这里组织了与“黄花岗起义”齐名的“戊申河口之役”;1910年,大西南第一条铁路——滇越铁路通车,河口成为著名的国门口岸。这条修建于崇山峻岭的铁路从一动工,就充满了外国殖民者的侵略野心和各族人民抗争反击的惊心动魄记载。

更值得一说的是,抗日战争中,红河对岸日本侵略军虎视眈眈数年,竟一步也没有踏上河口的土地,河口军民顽强地守住了中国大后方的南大门。史载,甚至连土匪都下山驻守红河岸防。1945年,日寇投降。根据波茨坦决议,越南北纬16度以北地区的侵略军向河口中国军队投降。据说日军降将在河口受降时长叹:我终于踏上河口,但是来领受败军之辱……

红河前哨的戍卫者

“山不在高”,属于山地河谷地形的河口以热带季雨林著称,没有“两岸双阙,峨然云举”的绝岭雄峰,全西南地区的海拔最低点就在红河河谷。即便是那座俯瞰红河、以“一峰揽两江”之势构成边防要地的四连山,其主峰高程也不到300米。

然而,“剑动三军气,衣飘万里尘。”在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中,作为前哨阵地的四连山如同一柄利剑在战火烽烟中傲然挺立,以戍边卫国的功绩为国人瞩目,名列南疆边防一线的“功勋之山”。

四连山如其名,由四座山连在一起而成。明代就设立了“卫所”(即当时的边防哨所),老百姓按照习惯,称为“营盘山”;至清末,河口“对汛副督办”(负责边防军政的机构)在环绕城镇的四个相倚相望山头上,分别配置了一个巡防营,使之既可以独自凭险据守,又能形成互为屏障、山山相连的掎角之势。大约是为了部署方便,四座山峰就按驻防的排序,逐个得名并留传下来。

披览史料,早期的地理命名的确带有随意性,但有一点很明晰,它一定和“兵备镇戎”之“军责”紧密相关。甚至当时的地图,也始终作为军事文档的一个重要部分,绘制、管理之责归属兵部。所以,地理与边境防务的耦合关系也是理所当然的。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今日河口,就地理地貌而言,山脉断谷、纵横溪流、季风雨林依然保留着寒武纪时形成的地质构成。然而,这片1300多平方公里的大好山河,已经成为人民的家园乡土。而四连山的戍卫者,则是有着“永不卷刃的钢刀”之誉的边防某部“红河前哨钢二连”。

河口拥有国境线193公里,有陆地有江河,大面积的森林覆盖,遍山谷的热带水果……在旅游者的镜头中,满目皆山光水色,放眼尽异域风情。就拿四连山来说,当地的导游手册里少不了“尽挽一水风姿艳、俯览满山碧色香”之类的旖旎文字。

而边防二连的官兵的自我介绍,总是自豪而简洁:咱们连队的风采特色,其实尽在连队的荣誉称号里。

2006年,二连被命名为“红河前哨钢二连”——红河:是连队据守的阵地防线;前哨:是赋予连队的任务职责;而一个“钢”字,则见证着一代代官兵守国门如铮铮钢钉、保家园似凛凛钢刀的光荣与功勋。

一进连队,当门勒石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会挽雕弓如满月”,让人心头一振。连队干部介绍说,这是全连官兵投票,从几十句古诗词名句中选出来的“破阵子”。

为什么呢?大家说:我们就是一把时时拉紧挽满的“雕弓”——连队守卫的国境线有陆地界有河流界,据守着16个固定勤务点,18个流动执勤点……老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二连不仅天天练兵,而且天天用兵。

连队官兵集体创作的“红河前哨钢二连连歌”,此时听来,旋律直击心灵:“滚滚红河水,巍巍四连山,钢铁二连兵,雄踞在南关。从炮火中走来,随时代前进。经受住考验,磨砺成标兵……”

自己谱就的连歌里,引用了许多连队的“典故”,闪动着许多官兵的身影。无须细述,从下面的数字中就可以知道,二连的连歌为何如此铿锵,又为何如此清澈——40多年来,连队荣立集体功9次,26次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近400名官兵立功受奖……

河口迎来最美新时代

所有的美都有理由。而河口之美最重要的理由,源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民族学上有个定义叫“世居民族”,意即世世代代在此生活的民族。而河口拥有瑶、苗、壮、彝、傣、布依和汉族等7个世居民族。

吾土吾民,《魏书》《隋书》《宋史》等典籍皆有记载,这些民族的族源家谱、迁徙路径、礼仪习俗各有不同,但几乎所有描述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品格:“勤以垦”“勇且健”——勤劳的开垦生活、勇敢而且健壮。

千年边防史见证着这一古朴而强健的民风,《河口县志》上,姓名被遗忘的戍卒,以锄镰抗击刀戈的百姓,皆可为“御疆固壤”舍命赴死。当地博物馆里铸有“保藩抗法”字样的铁炮,被炸毁的日寇在对岸威胁我领土的远程炮残骸……让人们记起龚自珍之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山以高低见峰峦,人以血脉传忠勇。”这是在一个瑶族寨子里抄下来的对联。今天访河口,满眼新景观。所见所闻无不在做出这样的诠释:各族群众的忠勇与勤劳,正在新时代的边陲热土上光前裕后、血脉相传。

河口不过是一个数万人口的小城,但在民兵百姓中却涌现出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2个集体、2位个人,堪称一段光荣绽放又壮怀激烈的凝重历史;

河口的发展曾经受困于雷场之患,各族群众紧密配合边防部队,用数年时间,通过两次大扫雷,清扫雷区2000多万平方米,退还耕地森林数万亩,重开边境通道十多条;

河口的历史留下过贫困的记忆,“一把砍刀半斤盐”就是全部家当。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贫困人口和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摘帽。稳边富边、强边固边,成为今天河口乡村振兴的新起点……

注:凡本网刊载的网民来信和转自其它媒体网站的信息资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一经核实立即删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编辑,复制或建立镜像。